朱熹在闽北——《走遍中国—南平》电视解说词

  一群学者乡间采风,收获了怎样的意外惊喜?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玄机?一代巨匠的生活道路上又经历了什么风风雨雨?敬请收看《走遍中国——南平》之“朱熹在闽北”。

  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武夷山脚下五夫里镇的田间小路上,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刚刚开过一个学术研讨会后,特地来到古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生活过的五夫里镇采风,乡间看到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既熟悉又新鲜。这些学者们没有想到,就在前方朱熹的故居紫阳楼,还会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在等待着他们。利用吃午饭前的一点空隙时间,一位儒学专家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朱熹。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学问家。他也是继孔子之后,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儒家人物。他一生著述丰富,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还仍然保存着。”

  朱熹七十多岁的辉煌一生,在福建省的武夷山一带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其中仅在五夫里这个小镇就居住了四十多年。可以说,正是武夷山的这一方水土,养育出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宾客们在饱览了五夫里镇迷人的景色之后,来到朱熹故居紫阳楼用餐。

  姜立煌(武夷山市五夫里朱熹故居管理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本来以为只是一顿简单的午饭,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学者们感到吃惊的是,端上来的竟然会是一大桌如此丰盛的朱子家宴。

  姜立煌(武夷山市五夫里朱熹故居管理员):“第一道菜就是太极翡翠丝,第二道菜就是太极鱼,第三道菜是那个方塘珍珠,第四道菜是方塘游龙,第五道菜是方塘金秋。”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儒,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巨人,过去胡仲平一直以为朱熹是个远离生活的书呆子。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朱熹原来还是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就连他家里的日常饭菜也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姜立煌(武夷山市五夫里朱熹故居管理员):“这一道是文公菜。文公呢,就是朱熹,后世很多皇帝都封他为朱文公。因为这道菜当年是他所创的,所以一半是为了纪念他,把这一道菜叫文公菜。这道菜的底下还赋予它一定的涵义在里面:他把下面铺上了一层花生,花生就是象征着祝你笔下生花,考试的时候对答如流,笔下生花。上面他撒上了一层青青的葱花,这个青就代表了你去考书以后高中,榜上有名,平步青云。然后这个上面有一颗红枣,就是祝你早日高中的意思。所以这道菜不仅赋予了朱熹为人师表,那种对学生弟子的体恤之情,也表达了这种儒家理念的致仕思想:读书就是要去致仕,致仕才可以去平天下。”

  AnneshkaBrownStephenSklarow(武夷山学院教师):“朱子家宴,好看,好吃,有意义。”

  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让博学多闻的专家学者们也感慨良多,朱熹作为一个古代大儒的刻板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胡仲平敏锐地感觉到,就在这个古朴的五夫里镇,一定还遗留着这位思想巨人其它一些未曾解读的生活密码,他决定留下来多住几天。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使得朱熹一些远不为人知的生活秘史,接二连三地浮出了水面。

  现在我们看到的紫阳楼是按照过去的样式重新修建的。虽然是重建的故居,但布局设置却复原了朱熹在世时的模样,屋内通往二层的楼道口挂着一张厚厚的帘幕,平常的日子里,管理员是绝对不许一般人上楼的。

  原来,楼上当年是闺房,也就是朱熹的几个女儿居住的地方。朱熹在世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一般是不会轻易地让自己的女儿下楼与别人攀谈,让外人一窥姿容的。女儿们在闺房里寂寞的时候也只能推开窗户,远远地望一望楼下那喧嚣的景致。自从姜立煌当上了紫阳楼的管理员之后,他就再不让一般人上楼,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朱熹老夫子这一块圣洁的领地,只有像胡仲平这样的贵客来到,才会被允许一窥帘幕后面的神秘世界。

  那么,像朱熹这样的大学者,中国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所关心的应该是像宇宙天象与国家那样的大事,可为什么他连男女交往这样的世俗小事也要关心呢?

  胡仲平随后考察到,在朱熹生活的南宋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严峻的历史局面:就连男女交往这样一家一户的小事,若积少成多,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社稷稳定的大事。

  就在朱熹出生的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大宋江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北方的金兵南犯,仓皇南逃的宋王室在杭州建立了偏安政权,出现了宋金对峙的局面。是苟且求和,妥协投降,还是奋起抗金,收复中原,此时成为了朝野普遍关注的焦点。

  而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却沉醉于西子湖畔的歌舞声中,醉生梦死。当时的一位诗人以悲愤而又无奈的笔调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

  世风萎靡不振,朝野礼崩乐坏,人欲横流。无论是挽国家于危亡,还是拯万民于水火,都迫切地需要进行道德的重建,精神信念的再造,重新建立强有力的生活规范和民族自信心。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到了南宋的时候,国家又面临一个生存的危机。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有很多思想家,力图给中华民族找一条新的出路。他们在学术上,开始重新对儒家思想进行反思跟总结。”

  周东迁而(孔)夫子出,宋南渡而(朱)文公生。生逢乱世的朱熹,自幼便随家人四处避乱,受尽流离饥寒之苦,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夭折,多难的国事和家境,使得朱熹幼小的心灵萌生出对这个世界的诸多疑问。四岁那年,父亲指着天对朱熹说“那是天”,想不到儿子却问出了父亲也回答不出的问题“天之上是何物呢?”就是这个关于“天理”的孩提之问,后来竟成了朱熹那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命题。

  朱熹天资聪颖,在他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时任朝廷四品承议郎的朱熹父亲朱松,因反对卖国求和,遭到了主和派秦桧的排挤,忿然辞官南归,举家迁徙到位于闽北山区的建瓯城,建瓯城外的河滩上,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朱熹画卦的传奇故事。

  潘渭水(建瓯市民俗学者):“朱松在朱熹七岁的时候,搬到建瓯来了,就在水南那边建了一个环溪精舍,到朱熹八岁的时候,他跟一些小朋友到这个沙滩上来玩,就坐在沙滩上,小孩子都爱在那沙滩上写写画画,朱熹也在那个沙洲上画,但人家一看呢他不是乱七八糟画什么鱼啊牛啊什么东西,他是画八卦。”

  问天画卦之类的传说,或许是后人给朱熹披上的一层哲人早慧的色彩,但勤思好学却是少年朱熹的真正品格。

  就在小朱熹勤奋苦读之时,传来了一个举国震惊的消息,当时以岳飞为代表的军民奋起抗金,势如破竹,曾一度进取中原。可是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惨遭杀害,而制造了这宗千古奇冤的奸臣秦桧夫妇,却备受宠信,权倾朝野,飞扬跋扈。连普普通通的炸油条,后来痛恨秦桧的闽北老百姓都叫它油炸桧。

  眼看收复中原遥遥无期,使得当时年仅四十余岁的朱熹父亲朱松抑郁成疾,他自知时日无多,便把家事托付给武夷山下五夫里的好友刘子羽。

  刘子羽是当时与岳飞齐名的功勋卓著的抗金名将,也因为得罪了秦桧,罢官回乡。朱熹父亲朱松去世后,刘子羽把朱熹母子从建瓯接到了五夫里,翻修出一座五开间的小楼供他们居住,并在小楼周围划拨了菜地、鱼塘,让他们可以种菜养鱼聊补生活之需。朱熹一生中大部分的学术活动,都是在五夫里进行的。

  一段临终托孤的千古佳话,使得五夫里这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了南宋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一种新的思想文化的发源地。

  几天来,在朱熹家乡考察的北京大学学者胡仲平,看到这里有那么多与朱熹有关的各种文物,不由得流连忘返。他没有料到,在他动身外出的这几天里,又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在他借住的朱熹故居紫阳楼等待着他。这天早上,五夫里紫阳楼的厨师姜老伯和他的女儿又兴冲冲地上街买菜了,他们要在胡仲平外出考察归来的时候,犒劳一下这位辛苦奔波的学者。姜老伯一家忙活了整整一上午,看来又是在准备一桌宴席,当然不会是先前给中外学者们品尝过的那一桌子朱子家宴了。

  当胡仲平看到这满桌的饭菜时,他又惊讶得合不拢嘴了,这完全是跟朱子家宴不一样的又一桌宴席!姜老伯告诉他,这一桌饭菜也是当年朱熹首创的,它的名字叫八卦宴。

  桌上的这些饭菜,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来排列顺序,中间放置着一大盘用鸡蛋羹做成的太极图,边上的菜肴,用它们的颜色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五个方位又分别暗示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它们象征着由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八卦所体现出来的自然与社会秩序。

  品尝着这构思巧妙的宴席,胡仲平深切地感受到了朱熹学问的广博与精深。

  姜老伯(武夷山市五夫里朱熹故居厨师):“因为八卦是比较深奥,所以老百姓很多都不懂,然后朱熹就把这个八卦做成宴席,来教我们当地老百姓,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个乾卦是代表干性的东西,坤是代表湿性的东西,怎样去调节人体的一些方面。”

  原来,八卦宴是当年朱熹为了向家乡百姓讲解理学知识,便把其中难懂的内容,比如周易八卦的原理,用饭菜的形式通俗化,起到普及文化的作用。

  朱熹的理学体系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不少的道理都源自于生活,并且为当地的老百姓们津津乐道。

  南宋时期,战乱使得北方的士民大量南迁,把许多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了闽北地区。武夷山以其秀美的山水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吸纳了儒释道三教,山上的佛寺、道观与儒学讲堂比比皆是,一时间,武夷山成了当时的文化圣地。

  年少好学的朱熹正是出入于佛寺、道观,并向武夷山下的很多大儒们拜师学习,这才吸纳了儒释道三教理论的不少精华,以儒学为主,总结出了自己以“天理”为核心理念的思想体系。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这个哲学体系的最主要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在当时的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上,认识能力上,将理,道理的理,和气,就是物质的气,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说明。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它赋予万事万物以存在的一种形式,我想理学的理论建构,是一种本体论。”

  在朱熹看来,这个世界的天理体现在世俗的生活之中,具体的就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三纲五常的思想最初出现在汉儒对《论语》等著作的解释中,后来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总结提高和完善了这些思想,把它们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四书集注》。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四书集注》到了元朝的时候,大约是1313年,元朝的皇帝曾经颁布一道诏书,就是以《四书集注》作为开科取士的标准,这一重大的举措,使得朱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元明清三个朝代,大约600多年的历史,所以《四书集注》在中国的儒家学说史上,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考察过程中,胡仲平发现就在五夫里街道旁,建有一个巨大的古代牌坊。经过询问,他得知这个牌坊叫作节孝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贞节牌坊,上面的字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御题,是表彰当时两个在丈夫死后拒不改嫁,为丈夫守节终生的妇女的。朱熹的节孝观在后来竟演化到如此禁锢人性的程度,这一点恐怕他本人在世时也未曾料想到。

  五夫里镇的民间婚礼,至今还体现出朱熹当年的影响,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在婚礼举行的过程中,要有这么一个仪式,那就是必须举行一个由乡里老人们参加的茶话会,在这个会上老人们在向新婚夫妇表达祝福的同时,还要向他们讲述一些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国民间的伦理关系,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承和延续下去,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那么,朱熹为什么要对建立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秩序那么在意和强调呢?

  原来,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士民南迁,来到江南这片远离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尤其闽北地区更是处在江南的腹地。当时这里的社会秩序混乱,道德失衡,民间纷争不断,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当时由于社会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社会的家庭的伦理关系,也受到重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儒家的思想人物要出来救世,他们必须提出自己的针对社会现实的理论问题并加以解决。”

  但朱熹济世救民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却屡遭碰壁。他十九岁中进士,一生中曾有过四次出任地方官员的经历,做过的最高官职是在花甲之年充任当时皇帝宁宗的宫廷教师。朱熹充分利用讲学的机会,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过失,这使得听惯了奉承之言的皇帝大为不快,授课仅四十余天就辞退了他。

  朱熹的救世主张虽然为南宋统治者所不喜欢,但他高洁的操守和救世的情怀却赢得了许多社会贤达与百姓的赞赏。在闽北生活的这些岁月,他也与乡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五夫里,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当年朱熹倡议设立的五夫社仓,在历经八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当时朱熹在这一带教书,也考虑到这一带的民生比较贫困,他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鼓励当地的政府官员来兴建了那么一个五夫社仓,碰到饥馑之年能够舒缓老百姓的贫困,救助大家的饥饿。从此我们国家的那个社仓的制度,那种粮食赈灾的制度就开始向州县以下的级别发展,扩展到了乡镇这么一级。”

  在五夫里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朱熹来到女儿女婿家中,女儿因家贫,只能用葱汤麦饭来招待父亲。没想到父亲看到女儿心里难过,就当场写了一首诗来安慰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看着这简单的葱汤麦饭,胡仲平感受到了朱熹当年安贫乐道,心忧黎民的胸襟。

  船夫黎国庆:“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中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朱熹终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文明寻找着方向,为后世百代树立了人格,为中国哲学开拓了新境,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这些国家的文化。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朱子学后来又传到朝鲜跟日本,对日本和朝鲜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影响到朝鲜日本的政治和军事。”

  朱熹和孔子一样,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特殊贡献的思想巨人,正如当代一位国学专家所评价的“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前一篇文章:游武夷山万春园
·下一篇文章:武姨山的游记

最新十篇文章

更多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