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武夷茶博园

  神农氏、彭祖、武夷君背倚大王、玉女、观音等诸峰岩,屹立于崇阳溪畔。立雕、群雕、线雕、碑刻、亭台、廊榭、绿树、花草、“溪流”……错落有致,疏密相宜。悠扬的古典音乐声袅袅萦绕,游人或三五漫步观赏,或结队穿行浏览。这是新建不久的中华武夷茶博园的景致。

  茶博园面积7.8万平方米,大体上分为岩茶史话、武夷茶魂、奇茗传说等,顺沿武夷茶史脉络,表现时代特点,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旨在让世人对武夷丰厚茶文化有较深的感性认识。承担此项目开发的公司负责人、文化总监听了武夷茶文化资料介绍后说:有如此珍稀的材料,就可做大餐了。

神农氏、彭祖、武夷君
神农氏、彭祖、武夷君雕像

  武夷茶系中华茶之杰出代表,属中华茶的一个部分。由于茶博园冠了“中华”二字,在“茶魂”群雕中,正中首位凸显出神农氏,他是第一位发现并把茶作为药用的中华始祖。此外还用文图形式列出了写有著名“七碗歌”的唐代户仝、著有《茶录》的福建转运使宋代蔡襄等,以说明武夷茶与中华茶的纵横关系。

  北面进口的阙柱是仿汉建筑。它寓意武夷茶在汉时就有传颂;南出口的牌楼则是仿清建筑,它寓意清时武夷茶的辉煌。

  在入口处正前方,排列的17位“武夷茶魂”中,除神农氏外,还有率领二子来武夷山开拓垦荒的长寿之神彭祖,封疆立国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君,此二位理当为武夷茶人之祖先。在他们前面分左右而立的14位对武夷茶或记之、咏之、品之、斗之、制之、论之,是有功于武夷茶的先人。他们是茶圣陆羽;唐代职方郎孙樵;唐代秘书省正字徐寅;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苏轼;大理学家朱熹;道教南宗五主之一的白玉蟾;元代武将高兴;明代大曲作家陈铎;清代高僧释超全;编修《武夷山志》邑人董天工;台湾“太史公”连横;“当代茶圣”吴觉农等。

  宋代武夷山斗茶盛事,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绘得激动人心、酣畅淋漓,武夷山人引以为自豪。现今以群雕形式,显现于世人眼帘:范公昂首高吭朗诵,同乐者竞相唱和。对中国古文化很有兴趣的全国政协前任主席李瑞环见此情景,曾兴致盎然,与游客分享古人斗茶雅趣。

  “祭茶”、“喊山”是武夷山的古老民俗。如今这种600多年前的古老场景,得以再现,并注入现代声控技术手段,游人只要高喊“茶发芽啦……”“古老”的通仙井中的“井水”就会冒起喷出,为游人平添了不少情趣。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独特,技艺高深。茶界著名专家陈椽赞之“无与伦比,可称雄世界”。2006年独家跻身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于园之南端的群雕,向世人展示其制作工艺的主要程序。遗憾的是所请的画家,没有全部按所提供的草图创作,致使有的工艺偏离了当地实际。

  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刊载的华夏茶人公认的“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现在他们的大幅碑刻画像立于园中。他们都莅临过武夷山,其中就有七位于民国间在武夷山从事过茶叶工作。他们是:吴觉农、蒋芸生、王泽农、庄晚芳、陈椽、李联标、张天福。武夷茶的历史辉煌由此也可见一斑。百岁老人、茶界泰斗张天福漫步到此,感慨万千:十大茶人“重返”武夷山了。

  茶博园展示了武夷茶文化的丰厚内涵,给人深刻印象,是以往口头叙述、文字介绍无法比拟的。它的兴建是实施“茶旅结合”有力举措,也是一项民意工程。当地导游喜欢带游人去游览,茶人则爱把自己的客户带去参观。可以预言,这方茶博园在武夷山茶史上,肯定是个亮点。(黄贤庚)

最新十篇文章

更多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