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99-5301777

QQ在線咨詢:大灰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菲兒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 

武夷山旅遊中秋
武夷國旅-提供【武夷山酒店2-7折優惠預訂】,均提供24小時免費接車,接機服務!
武夷國旅-提供【武夷山景區門票預訂和九曲溪竹筏票預訂】!
武夷國旅-提供【武夷山印象大紅袍門票預訂】,提供免費送票服務!
熱門酒店: 武夷山印象度假酒店武夷山旭日大酒店武夷逸精品酒店

武夷山下梅村---考察隨筆

  來到武夷山,聽說這裡有個下梅村,至今保留著古代民居建築,立刻引起我們的興趣。今年二月,農曆“龍抬頭”之日,協會在北京曾經為“府上畫院”五位青年畫家舉辦了以“民居”為題材的畫展。這些青年畫家走遍中華大地,把那些美好的記憶都浸透在他們的畫紙和筆墨之中。我深深的被他們的這種執著所感動,更被中國民居的豐富多彩所吸引。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廣大;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人們為了獲得理想的棲息環境,以樸素的生態觀,以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這就產生了中國民居。遼闊的疆域,悠遠的歷史,不盡相同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環境,使中國民居豐富多彩,其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所表現出的多樣性在世界建築史也較為鮮見。因此,中國民居在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理所當然的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僅8公里。我們驅車前往,很快就到了村口,負責接待我們的鄒全榮先生早已等候在村委員會辦公室,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下梅村的歷史,並陪同我們一起到村裡參觀。

  下梅村名字的緣於它位於梅溪的下游。梅溪發源於梅嶺,是武夷山東部有名的溪流,全長50多公里。梅溪兩岸有許多以梅命名的村落:梅嶺村、上梅村、下梅村、梅溪村等。據記載,早在商周時期,這裡就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村落建於隋代,裡坊興於宋代,街市隆於清代。現在,仍保存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觀尤其豐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龍舞、廟會交融出下梅村獨特的文化魅力,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

  下梅村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山護村落,水養邑人,山環水抱營造了一個相對封閉安寧的村落。村民以漢族居多,也有畬族;主要有鄒、江、方、陳、林、張等20多個姓氏。由於人口遷移流動,使下梅村形成多籍貫、多姓氏、多方言、多習俗的一個人口密集型的大村落。由於歷史上沒有遭遇過嚴重的戰亂外患,使下梅村一致保持著平安祥和的氛圍。村民擁戴社稷,守土勤耕,紳士、賢人注重村落禮教,辦學堂、私塾,修廟宇,捐公益。村民們恪守農事節氣,春種秋收。農閒之餘,參加鄉村寺廟的迎神,有著民風蔚然的良好時尚。

  走進下梅村,首先進入視線的就是正在修復的祖師橋。這曾經是下梅村最經典的古建築,也是清代最具廊橋建築藝術特色的標誌性公共建築。清康熙年間,由20多個行幫業會的工匠們共同捐資修建祖師橋,高30多米,曾經雄踞於梅溪與當溪交匯的水口,成為村民演出社戲、行幫業會敬奉組師爺的公共舞台。可惜的是原建築在1958年修建公路時被拆毀,現在是按原貌重新恢復。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文物,但畢竟可以找回當年的景象。

  在下梅村口,一塊高大的紀念石碑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上面鐫刻著“晉商茶路萬里行起點”幾個大字。這是2006年經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樹立的。紀念碑上還鐫刻著清代中後期晉商在武夷山茶市下梅販茶至恰克圖、東南亞各國的線路圖,揭示了當年萬里茶路大連通的宏闊歷史背景。

  2006年初,一部電視劇《喬家大院》引起了全國的轟動,特別是主人公喬致庸到武夷山販茶的情景,使人們的視線轉向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許多都是從下梅村經梅溪水路,再經陸地運往晉中、蒙古、恰克圖等地。據考證,從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晉商連通萬里茶路起,至2006年正好是150週年。“晉商茶路萬里行起點”紀念碑正是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實而建立的。

  武夷山之所以聞名於世,除了秀山麗水的景色之外,主要是茶葉與茶市。相傳,清康熙年間,有鄒元老一家從南豐來到下梅,在村東北小山坳開荒種地,辛勤勞作。當地富豪張氏看中其子茂章為人忠厚勤勞遂將婢女嫁與為妻,並贈與茶籽。夫妻倆將茶籽培育出珍貴的茶苗,並將周邊山坡隙地都開闢成茶園。經多年苦心經營,已有百餘畝茶山;不但種茶,而且學會做茶販茶。張氏非常欣慰,稱其“有志者事竟成,後生可畏”。張氏過世後,鄒茂章感恩張氏,將安葬東家的墳山,取名為“張厝墩”,年年祭掃。將無名山坳叫作“茶籽壢”,以志不忘創業之艱難。

  至清代中期,鄒氏的“景隆號”已經成為當地屈指可數的大茶莊,初到下梅的晉商常氏看到鄒氏在茶葉交易中忠誠守信,遂與“景隆號”結為盟友,常年交易。據鄒全榮先生介紹,他的祖父、鄒氏27世孫鄒聲喜生前曾回憶,晉商常氏到下梅時,與鄒氏促膝交談;不僅為生意興隆而樂道,還將攜帶的《常氏家乘》中有關道德操守的條規讓夥計們挑燈夜讀。當時“景隆號”茶莊莊主鄒家秀(鄒氏26世孫)深為常氏“樹正氣、振精神、律行為”的家規所感動,遂令其子鄒聲喜傳抄此條規,旨在倣傚常氏教育後人,培植商德。所以,鄒氏與晉商能夠精誠合作一百餘年;信的是恩深似海,念的是義重如山,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鄒氏成為與晉商在武夷山販茶的最大合作夥伴。

  在下梅村,雄踞村落中心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民居建築,當屬“鄒氏家祠”。這是鄒氏與晉商經營武夷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後,耗巨資建成的創業豐碑。據地方史料記載,鄒氏與晉商合作每年獲利達百餘萬兩銀;後建豪宅70餘座,修當溪,建碼頭,立家祠,設文昌閣,大興土木,傳教化,重教育。“鄒氏家祠”是武夷山地區保存得最完善的祠堂建築;祠堂門樓期勢宏闊,磚雕圖案豐富多彩。門兩側的“木本”、“水源”,是兩幅篆刻的橫披;意思是說一個家族的繁榮昌盛,如樹木一樣,有賴於深深遍佈於鄉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賴於源頭的涓涓細流,揭示了鄒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在門樓左右兩側圓形磚雕圖案上,分別刻著“文丞”、“武尉”,象徵著對子孫後代能文能武、人才輩出的希望。在家祠的門礎上,立著一對抱鼓石,構成了“戶對”,門楣上方原來是四隻半尺左右長的雕花石柱,稱“門當”,又稱“門簪”,門當戶對是建築部件,起著鎮宅求安的作用。

  在“鄒氏家祠”大廳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四扇門,雕刻著我國傳統孝道的二十四個經典故事。神壇上供著祖先的靈位和鄒氏當年艱苦創業時用的扁擔麻繩;每年清明祭祖時,都要供奉扁擔麻繩,以此激勵後人要知道創業的艱辛,莫忘祖先功德。家祠下廳是用於搭建臨時戲台的場所;頂上構建是藻井,兩側是廂樓,供聽戲時用。

  在祠堂大廳有兩根立柱非常奇特,是由四片木拼成的。這四片弧形木塊,由兩組十字榫連接起來,組合成一個看似整體的大圓木柱。原來這裡面含有一道文化之謎。俗話說,“樹大分枝,家大分灶”;家大之後,兄弟必散,各就各業,難免心不齊,乃至削弱保家力量。鄒元老為了使四個兒子以及後人能夠記住一個理念,四兄弟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共同撐起一片家業。於是,鄒氏後人修蓋家祠時,依先祖之囑,命工匠根據老主人創意,構造了這四片柱。四片柱蘊藏著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具有激勵、教化後人的作用,立意永恆可續,耐人尋味。

  在福建,一說起“三坊七巷”人們往往會相到福州市古城建築遺存;其實,在下梅村也曾有過“三坊七巷”,那就是少微坊、中坑坊、百歲坊;達理巷、鴨巷、新街巷、蘆下巷、鄒家巷、東興巷和下陳巷。雖然,這些坊、巷今天大都已經成為遺跡,但是從現存的街巷和民居中,依然能夠看出當年的繁茂景象。下梅村現存的民居建築,大多是清代的建築,明代的民居遺存已經不多了。保存完好的鄒氏大夫第,2001年被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門前的石碑記錄了這所大夫第建於清乾隆年間,為鄒氏宅第。這是一座群體建築,門樓四縱並列,座座旁門相通,戶戶門第表面看彼此分開,實則連為一體;設有廂房、書閣,後廳東側建有花園“小樊川”,園內的羅漢松是武夷山最有特色的庭院花木之一。刻有“小樊川”的這座屏牆,是集磚雕與石雕為一體的藝術畫廊。園名三字是清代杜光操題寫,為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井,是家中眷屬休閒賞月的最佳場所。

  此外,座落於鄒氏大夫第左側、與大夫第建築群連為一體,當年鄒氏直隸州任職的官員們省親時處理公務的施政堂,磚雕門樓結構精緻、保護完好的清代古宅方氏參軍第,清代武夷山傳授孔孟之道的塾屋書閣儒學正堂,鄒氏家族的集體休閒娛樂用的莊園式建築西水別業,以及溪畔翁宅、當溪南街彭宅等等,都是幾經風雨未能摧毀,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現在都已經成為下梅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我們在下梅村裡穿行而過,發現這裡的民居建築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牆體採用立磚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減柱,擴大了屋宇的建築空間;東閣西廂,書屋樓台,一應俱全。外部結構以高大的封火牆為主,體現了村民封閉、保守的意識。各民居佈局錯落有致,巷道曲徑通幽;結構精巧的閨樓、書閣、別業、花園、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采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擺設長條石花架,供戶主養花、賞花;可謂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磚雕、木雕、石雕,民間稱為“三雕”,是下梅村古民居的一枝藝術奇葩。民居門樓上無一例外的飾以磚雕,體現著主人的豪華與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圖案等。紋樣講究精雕細刻,人物造型逼真,環境描繪貼切自然,寓意深刻氣韻靈活,充分展現了豐富的文化韻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石雕主要用於礎石、門當、石鼓、花架、池欄、井欄、水缸等物,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木雕則更是精彩紛呈,有挑梁、吊頂、桌椅、欄杆、窗欞、柱礎等,尤以窗欞為最。窗戶以透花格式為主,以四扇、六扇、八扇為一樘的格扇窗。窗欞有敘欞、平行欞等,最大限度地藝術化。圖案多以動植物、人物、祥雲為主要題材,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向善、忠孝等傳統美德。

  在下梅村,還有一種別具韻味的建築----閨秀樓。下梅村的宅第裡都建有閨秀樓,只是年代久遠,多處已毀壞,只有上鄒家的閨秀樓、鄒家花樓還算保存較好。閨秀樓是家族裡女孩子的休閒娛樂場所。我們登上這座結構精巧的閨秀樓,為雙層樓面,底層木板,飾以花案,在木板上鋪上沙子,再鋪上方磚。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既給人以如履平地的感覺,又可防火,夏天還可以降溫。樓上花窗圖案整齊,四壁雕窗,供樓上采光采風。樓的吊頂裝飾精美,木刻花案精雕細刻,四壁開窗,可眺望窗外田野山水。撫摩著黝黑的樓欄,在這幽靜的閨樓中,我們也似乎感受到了當年那些被常年封閉、充滿綣繾悲愁的女孩子們,那種“獨鎖深閨愁更愁”的淒涼。

  “門當戶對”,常常被人們用於表示男女婚配中,雙方家庭財力、社會地位相同方可聯姻的一種傳統觀念。其實,這個詞組卻是由古民居建築中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衍化而來的。在古民居建築中常常借助一種物件來辟邪、鎮宅,以保平安。除了常見的封火牆的角脊、牙脊,門楣上的鏡子、八卦飾物等,還有就是“門當”與“戶對”,是古民居大門建築中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門當”是指設置在門楣之上或兩側的磚雕、木雕部件;典型的有圓形短柱,面上雕有向日葵、暗喻向陽門第。短柱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由於它位於門戶之上的當中,故稱“門當”。“門當”之所以做成圓柱形,是因為它代表著民間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觀念;所以,有的地方把圓柱叫“男根”不叫“門當”,意在祈求人氣旺盛,香火永續。而“戶對”則是指支撐著大宅門的一對礎石。這對礎石造型是一對精美的長方體石料,上立抱鼓石一對,坐落在門礎上。因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鬼退崇,故民間廣泛用石鼓代“戶對”。在下梅村有不少古民居中,至今還保存著這樣抱鼓石“戶對”。有“戶對”的宅院,必須有“門當”,這是建築學上的和諧美學原理。因此,“門當”、“戶對”常常同呼並稱;它不但是當地豪門大戶身份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成為社會觀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條件的轉義語。

  下梅村的古民居與自然環境無處不顯示出它的村居生態美,而且美得如詩如畫,美得和諧含蓄。“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從城市的高樓叢林中脫身出來,到下梅這樣的山環水抱的鄉村中走一走,你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覺。無論是陽春三月,菜園蝶舞的生動,還是初夏村野,風和雨順的情趣;無論是仲秋時節,白樹棲鴉的雅致,還是寧靜冬日,月下梅香的清新;都會讓你心曠神怡,留戀忘返!

  下梅,我會再來!

  作者:麥克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武夷山旅遊資訊網」並做好鏈接,謝謝支持!

·前一篇文章:武夷山風景區之最
·下一篇文章:武夷山茶女見面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