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99-5301777

QQ在線咨詢:大灰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菲兒點擊這裡給我發消息 

武夷山旅遊中秋
武夷國旅-提供【武夷山酒店2-7折優惠預訂】,均提供24小時免費接車,接機服務!
武夷國旅-提供【武夷山景區門票預訂和九曲溪竹筏票預訂】!
武夷國旅-提供【武夷山印象大紅袍門票預訂】,提供免費送票服務!
熱門酒店: 武夷山印象度假酒店武夷山旭日大酒店武夷逸精品酒店

《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第二集:萬里茶路

  清乾隆二十年的春天,福建武夷山腳下一個叫下梅的村子迎來了幾個操著山西口音的奇怪客人,和以往來這裡的客人不同,

  這些山西人似乎對武夷山的奇峰秀水並不感興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這一看就是兩個多月。

  終於有一天,他們向當地人提出一個請求,要購買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莫名其妙的當地人以為是笑談,便隨口開了一個高得離譜的天價,本以為對方會知難而退,誰料想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並且當即從身上掏出了早已準備好的銀票簽字畫押。

  幾年之後,這些山西人以下梅村作為起點,奇跡般地開闢了一條偉大的茶葉貿易之路,這條路不僅成就了武夷山的茶葉在全世界的聲譽,也使得一批山西家族迅速崛起。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商幫晉商開始走上了歷史舞台。那麼,這些山西人為什麼不遠千里選擇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葉又是怎樣成就了晉商呢?

  在千里之外的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這種用來煮茶的茶炊是每一個俄羅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追溯到三百多年前,俄國人喝茶的習俗要從中國的武夷茶說起。1638年,一位俄國貴族從蒙古商人手中換得兩大桶武夷山的茶葉,作為禮物送給了沙皇。沙皇品嚐之後如獲至寶,於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國上流社會中迅速傳播開來。

  然而,當時的俄國的貴族們決不會想到,這種令他們熱情追捧的武夷茶,在中國的誕生卻經歷了一個陰差陽錯的過程。

  明洪武二十四年,一道特殊的詔令從紫禁城中發出。詔令規定,從此之後,各地向皇宮進貢的茶一律由團茶改為散茶。在明朝之前,地方向皇宮進貢的是一種工藝極其複雜,外形無比奢華的龍團鳳餅,這種貢茶的製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民力和財力。明朝建國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實行了一系列減輕民間負擔的政策,罷除龍團鳳餅就是其中的一項。

  但是,出乎朱元璋的預料,他的這一政策在武夷山催生了一項重大的茶葉製作工藝的誕生。後來,這種工藝改寫了茶葉史。

  黃賢庚(武夷山聖東茶文化研究所所長):“這個茶生產的量也大了,而且逐步走向了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以前王公貴族、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喝的茶,老百姓也能喝了,沒有辦法像以前做龍團風餅那麼精細,特別在武夷山。”

  武夷山道路曲折陡峭,山高峰險,茶樹分散在方圓百里的不同地方,採茶時要翻山越嶺。由於茶葉需求的急劇增加,採茶量也隨之而增大,采好的茶葉長時間暴露於烈日之下,其中大量的水分悄悄散失。再加上採茶者顛簸行走,茶葉在挑籃裡不停地翻滾搖動。當時的採茶者並不知道,在他們的挑籃中,很多茶葉已經發生了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妙變化,這種變化我們現在稱之為發酵。

  黃賢庚:“沒有發酵以前,它這個葉脈裡面含有很多水分,是透亮的,通過走了一次水分,水分走到一定程度,通過做青,做青的碰撞過程,它的邊緣會有一些破損,這個內含物就起了一定的化學作用,內含物就會通過這種化學作用跑到這個茶葉的表面來。”

  如果按照傳統的制茶工藝,這些發酵的茶就成為廢茶,除了丟棄沒有選擇。然而,武夷山聰明的祖先根據這種情況,發明了搖青,揉捻,焙火等獨特的茶葉製法,這些幾乎被丟棄的茶經過如此加工之後,味道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最終一躍成為茶葉家族的新星。中國茶葉史上一個全新的時代也從此開始了。

  王慶(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它的生長特點是在石頭上,它的韻味應該講非常好,同時武夷茶它的發酵程度決定了它的香氣特別好,我們叫高香,我想是它本身的骨韻,它的花香,它的香氣的悠長。同時它經過發酵以後,對人體的腸胃的刺激比較小。”

  黃賢庚:“俄羅斯這個地方比較寒冷,第二,對蔬菜比較缺乏,可能相對而言吃肉食比較多,他需要我們這種武夷茶,它那種發酵度比較高,含這個咖啡鹼茶多酚比較高,有利於消化,有利於提高身體需要的熱量。”

  在十八世紀初,中國人優雅的飲茶風尚,以及充滿藝術感的飲茶禮節,成為許多俄羅斯家庭談論的話題。此時,這種曾經神秘的東方飲品,已經不僅是上流社會的鍾愛,也出現在大多數平常家庭的餐桌上。在寒冷的冬天,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溫暖醇厚的武夷茶,享受著那份與千山萬水之外的中國人相同的從容淡定和寧靜溫馨,習慣喝烈性酒的俄國人似乎對儒雅的中國文化也略有所悟,性格也從暴躁剛烈變得溫柔起來。慢慢地,喝茶對於許多人來說,不再是單純地品嚐一種飲品,而是體味一種跨越千里的精神愉悅。

  與此同時,中俄貿易史上的一件大事發生了。由於當時俄羅斯商隊頻繁地進入北京進行貿易,皇城周圍經常發生各種糾紛。1727年,清政府和俄羅斯簽訂了《恰克圖界約》,其中規定,俄國的商隊不再允許在北京經商,中俄貿易只限定在當時的邊境城市恰克圖展開。恰克圖在俄語中就是有茶的地方,可見,茶葉買賣在當時的中俄貿易中佔了重要的地位。對於很多中國商人來說,去恰克圖販賣茶葉成為一項獲利非常高的生意。

  張維東(山西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它這個茶葉,一包茶葉運過去,大體上一包也就是現在的12.5公斤吧,市斤是25斤,它販到恰克圖,基本上一包它的這個利潤有六七兩白銀,這很壯觀的,所以當時他們分配以股分紅的話,像有一些茶莊一年就可以分到14萬到16萬這個規模的紅利。”

  在眾多前往恰克圖販賣茶葉的中國人之中,山西榆次一個叫常萬達的商人敏銳地把握了先機。早在乾隆初年,常萬達就從山西遷居到中俄邊界做起了茶葉生意。《恰克圖界約》簽訂之後,他經營的茶莊成為當時恰克圖生意最好的店舖。然而,常萬達的雄心並不止於此,為保證茶葉的品質,進一步打開俄羅斯的市場,他決定採取茶葉的收購、加工、販運一條龍的方式,把生意直接從福建做到俄羅斯。

  乾隆二十年,常萬達千里迢迢從山西來到了武夷山腳下,當年的下梅村有著大片的荒山,一條連通東西水路的梅溪環村而過。常萬達一眼就看中了這裡便利的交通,最終花巨資買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為種植茶葉的基地。然而,這只是那個龐大茶葉生意的開端,接下來常萬達要面對的將是一個又一個更大的挑戰。

  作為初來乍到的外鄉人,山西的常萬達首先遭遇的是當地茶葉同行的競爭和孤立。幾經波折,他認識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須要有一個可靠的本地家族作為合作夥伴,在下梅的諸多家族中,幾經考量,最終“景隆號”茶莊的主人鄒氏進入了常萬達的視野。

  早年鄒氏因饑荒從江西南豐逃難到武夷山的下梅村,憑著吃苦耐勞、肯動腦子以及從老家帶來的一點茶葉種植技術,鄒家逐漸在下梅村站穩了腳跟。經歷過那段艱難創業的日子,在下梅鄒氏家祠的神位上,當年挑茶用的梅木扁擔和麻繩,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的正中,成為永遠激勵後代子孫不忘艱苦的精神財富。

  在清代,武夷山彙集了許多像鄒氏這樣來自江西的經驗豐富的茶農,他們的到來大大提升了茶葉種植技術。如今,在下梅村流傳的山歌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當初江西人初到福建的情景。

  劉昌財(70歲下梅村民):

  “過了清明谷雨邊打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無走頭半夜三更爬上樓

  採茶籃子沒好高低倒頭來撞到腰

  採茶時候頭低下頭來采的茶樹采

  好好醜丑采幾籃頭等工錢我不要”

  (這是採茶的山歌)

  作為外來者,這些江西人更加注重家庭內部的團結。鄒氏家祠前的這根木柱,就是一個祖先為教育後世兒孫,而別出心裁製作的生動教材。

  鄒全榮(武夷山鄉土文化研究會會長):“這根立柱跟其他的立柱不一樣,它有它的特點,它是由四片木板拼接起來的,我們從這條縫可以看到它。為什麼這樣做呢?當時,鄒氏的祖先鄒元老曾經告訴他的四個兒子,要像這根柱子一樣,同心協力,抱在一起,才能夠撐起一片家業。”

  鄒家腳踏實地的品質和對同心同德的重視給常萬達留下很深的印象,常家的雄厚資金也吸引了想要擴大經營規模的鄒家。於是,兩家一拍即合。不久之後,常氏和鄒氏聯合經營的“素蘭號”成為武夷山最大的茶莊,這具當年“素蘭號”茶莊發貨單的印模見證了下梅村最繁忙的年代。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下梅村成為閩北地區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蕩蕩來到梅溪。成噸的茶葉經過精心包裝之後,被搬運到這些竹筏上,開始了它們遙遠的行程。

  茶葉從下梅村出發,先到江西河口,然後改為水運到達漢口,經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鎮。再換馬幫馱運,經洛陽、晉城、長治,到祁縣。再經過太原、大同、張家口,到達歸化。在那裡,換駝隊經過庫倫之後,抵達邊界城市恰克圖。然後,被分送到俄國境內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里。這條路被後人稱為“萬里茶路”。

  運茶的商隊從武夷山到恰克圖,一趟往往需要一年的時間,路途中不僅要應付變幻莫測的天氣,還要防備強盜土匪的突然襲擊。狼群出沒的大草原和一望無際的沙漠隨時都可能使人葬身其中。這條千難萬險的道路考驗著商隊的毅力和決心,同時,也激勵著所有人通向一個夢寐以求的財富神話。

  張維東:“祁縣這個喬家、渠家、像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等等這些大戶,他們到每年年底,我聽我們爺爺輩的人講,一到臘月開始,到年根一個臘月收的銀子就在院子裡頭、房簷底下,堆的都是銀子。”

  根據崇安縣志記載,在常家的帶動下,山西的另外一些商業家族,喬家、渠家、范家等等,也先後來到武夷山加入了萬里茶路的征途中。這些家族和常家一起,把商號開遍大江南北,甚至還開到了俄羅斯,建立起一個縱橫天下的商業帝國。此時,往返運送的貨物,已經包括茶葉、絲綢、呢絨、糖、酒、藥材、煙草等等,包羅萬象,百貨雲集。不過,武夷茶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貨物。據統計,十九世紀初,每年由晉商運到俄羅斯的各種茶葉已經達到二十萬擔。如今,行走在山西的這些晉商大院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種富甲天下的氣魄。

  在常家莊園的後院,卻有另外一番景致。中國南方特色的台、軒、閣、榭出現在這個北方的大花園裡。萬里茶路不僅給晉商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也把一種南方的生活情趣帶到了北方大地,並且與當地的文化水乳交融。

  與此同時,在武夷山腳下,晉商的巨大成功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梅村。鄒家在常家的幫助下,組織起了自己的商隊,踏上了去往俄羅斯的遙遠征途。據說,鄒家為了找到武藝高強的鏢師保護商隊的安全,還立過一個規矩,誰能把堂前的石鎖舉過頭頂,誰就可以娶漂亮的鄒家小姐為妻,結果,在眾多的應聘者中,一位來自山西的小伙子一舉成功。

  鄒全榮:“它重兩百多斤,我們來提一下它,現在一般人很難提動它了。那麼這位山西人,後來成為鄒家的女婿。他幫助鄒家,在經營茶葉中護送茶葉,在萬里茶路中起到保鏢的作用。”

  在那段互相扶助、同心協力的日子裡,晉商十幾年如一日貫徹不輟的經商原則深深感染了鄒家。

  張維東:“它加工製作的時候肯定含的水分比較高,越往北走氣候越乾燥,肯定茶葉自身要有一些損耗,我們晉商為了不讓消費者、購買者吃虧,所以他在加工的時候,茶葉就要重四兩,在加工的地方,就把這個四兩損耗預估過去了,你到內蒙古也好,到俄羅斯也好,你買到的茶葉還是足兩的,不會缺斤短兩。”

  “誠信至上”、“以德取利”的經商之道,成為下梅村眾多茶莊共同信奉的理念。這座雄偉的鄒氏家祠在萬里茶路開闢的五年之後拔地而起,當時,下梅村出現了一大批因茶而富的大家族。一時間,茶葉之路帶動了整個閩北地區的發展。

  在武夷山著名的收藏家趙勇的藏品中,有幾件閩北獨特的器皿,燒製於茶路最興盛的那個年代。

  趙勇(武夷山市文聯主席):“這是個小馬罐,上面有兩個字,香茶,就像一匹馬在馱著茶,說明什麼問題呢?當初,茶路開通之後,大量的茶葉經營者通過茶葉的運輸發家致富,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成功的象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時尚。”

  王慶:“它沿路恐怕推動了運輸業的發展,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推動了住宿業的發展,也推動了與其他產品互市互換互易的發展。”

  江西河口,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村子,因為地處武夷茶向北轉運的必經之地,而迅速熱鬧起來,在茶路開闢後短短的十多年間,成為閩贛交界的第一大交通樞紐。如今,石板路上當年的馬車壓出的車轍還清晰可見。在它鼎盛的年代,每天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像河口一樣,漢口、祁縣、張家口、包頭、庫倫,茶路沿途的眾多城市因武夷茶帶來的商機而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他們的崛起將影響著隨後百年間中國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

  在傳統的農耕經濟時代,茶路成為一扇面對外界的窗戶,大大拓寬了人們的眼界。黃河兩岸的風俗傳統,大江南北的人情百態,甚至俄羅斯的奇聞軼事,都沿著這條茶葉之路傳播開來。這條路不僅是一條經濟之路,更成為一條連通歐亞的文化之路,近代以來,閩北人以開放而具有冒險精神著稱,或許,這與兩百多年前那條萬里茶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吧。

  如今,在武夷山的很多茶館,經常可以看到來自俄羅斯的客人,在武夷茶傳到俄羅斯三百多年後,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沿著當年的茶路來到武夷山,在武夷茶的誕生地親自品茶,在這種熟悉而又陌生的茶香中,似曾相識的東方生活方式仍然散發著持久的魅力。

  作為萬里茶路歷史見證的下梅村,今天,已經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每天吸引著大量的遊人。許多下梅村的後代仍然繼承著祖先制售茶葉的生意,不過,早已從小店舖變成了現代化的大工廠。幾百年來,伴隨著茶葉的對外傳播,武夷茶的品飲方式同樣深刻地影響著許多地方。

  趙勇:“當時浙江一個大詩人,看到武夷山人喝茶感覺到很可笑,他曾經寫詩:笑煞飲人如飲鳥。為什麼呢?他杯子太小了。杯小如胡桃。像這樣的東西比胡桃還小。不夠喝,不過癮。但是他在武夷山喝了幾次以後,真正享受到武夷茶的好處。他在另一篇文章裡就有稱讚:嘗盡天下名茶,以武夷山為第一。”

  趙勇所說的這位大詩人正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袁枚。他在武夷山看到的那種品茶方法如今被稱之為“功夫茶”。小小的一杯功夫茶沖泡起來極其複雜,對於水質、水溫、茶量、茶具都有著極高的要求,惟有精準地拿捏好所有這些要素,才能把武夷茶的韻味發揮到極致。而泡好之後需要用小杯小口品嚐,方可感覺到苦澀之後的無盡甘甜。所以,功夫茶取名的由來,既有茶葉製作方法費功夫,又有品飲技藝花功夫的雙重含義。當主人向客人敬上一小杯淺淺的茶水,主人的所有心意就盡在其中了。

  鄭應南(香港茶葉專家):“差不多每個潮汕人家裡都有自己的茶具,喝茶的時候泡茶茶葉的數量比較多,喝起來比較濃。在1885年到1890年的時候,潮汕人從武夷山那邊採購茶葉,因為這個情況,他們貿易比較多,經濟情況比較好,他們就把喝功夫茶移到潮汕那邊去了。”

  著名歷史學家,《台灣通史》的作者連橫曾經提到:漳州、潮州、台灣有一個極為相似的嗜好,那就是喝茶一定要喝武夷茶。清代初期,功夫茶品飲方法隨著武夷茶的暢銷,流傳到富庶的漳州、泉州、潮汕、台灣等地,並且在當地得到發展和改進。近代以來,功夫茶又被東南沿海的外出謀生的華人帶到了全世界。

  在山西,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晉商的駝隊攜帶著大量的白銀常年往返於大江南北時,沿途的強盜土匪自然耐不住性子,商隊經常遭受他們的襲擊和侵擾。後來,聰明的晉商把大量的白銀燒鑄成一種上百斤的特大銀球,盜匪們想搬都搬不走,只能望洋興歎,無可無奈。

  其實,在這個傳說之後,還有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當一箱箱中國的茶葉換回源源不斷的白銀時,俄羅斯越來越難以支付因茶葉而產生的貿易逆差。於是,歐洲大量的白銀製品幾經周轉,最終出現在恰克圖,用來支付茶葉貿易。這些白銀製品進入中國之後,經常被燒鑄成大型的銀錠加以保存,這就是那些大銀錠的真實身份。

  當萬里茶路達到最興盛的時候,一條從海上向歐洲運送武夷茶的水路也日趨繁忙。在這條海上茶路的終點,武夷茶的故事,將伴隨著世界的風雲變幻繼續上演。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武夷山旅遊資訊網」並做好鏈接,謝謝支持!

·前一篇文章:武夷山茶女見面香
·下一篇文章:《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第一集:武夷問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