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武夷系列十:九曲棹歌话朱熹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兼有黄山奇峰云海之美,又有桂林山清水秀之色,自古以来就有“闽境名山,武夷为尊”“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人称:“东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指的就是武夷山深厚的文化积淀。日前,我们的记者就走进了这个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旅游胜地,去感受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记录下了当中的所见所闻,今天为您播出第十集《九曲棹歌话朱熹》。

  水,是武夷山灵性的所在。在武夷山,大小溪流纵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九曲溪。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士在畅游九曲溪时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其中流传最广的还是朱熹的《九曲棹歌》。 而朱熹在武夷山留下的却不仅仅是一曲《九曲棹歌》……

  在朱子故里武夷山市的五夫镇,有一座紫阳楼,那是朱子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在正堂有一张朱熹晚年对着镜子给自己画的像,从这张画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朱熹的右眼角旁长有几颗黑痣。在朱熹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以后,它们被后人传为是“北斗七星”的象征,预示着“圣人”的诞生。但这位“圣人”的一生却十分坎坷。少年丧父,政见不被当政者接受,仕途不顺,似乎所有的磨难都让他经历了,但也许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的朱子理学却让他流芳百世,成为了一代宗师。而父亲的临终托孤,也让朱熹与武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前前后后生活了近四十年。武夷山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朱熹到处求学问道,集儒释道各家之所长,创立了朱子理学,所以有人就说是“武夷山成就了朱熹,而朱熹也成就了武夷山”。

  现在,在潭溪岸边,经过复建的紫阳楼,每年仍旧吸引着很多学者与游客,负责接待他们的年轻人叫姜立煌。每当有客人来时,他都会热情的为来客介绍让所有五夫人都骄傲的先贤——朱熹。讲述朱子与五夫的缘分。在管理紫阳楼之前,姜立煌对朱子的了解,只是知道他一位伟大的大学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好学加上先贤精神的感召,让姜立煌对朱子和朱子的理学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在姜立煌看来朱子可以成为一位集大成的理学名家与武夷山的文化,密不可分。

  在朱熹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也曾多次走出武夷山与各地的学者就各自的学术思想进行辩论,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与陆九龄、陆九渊在江西的鹅湖寺进行的“鹅湖论辩”。朱、陆两派在学术宗旨、立场、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这次相会中,两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辩。

  从鹅湖回来后,朱熹继续自己的著述、讲学,并在不断的学术论辩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学说。南宋淳熙10年,也就是公元1183年,朱熹辞官回归武夷山,在山中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了一座被称为"武夷之巨观"的书院---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落成后,各地的求学者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了武夷山。朱熹在武夷精舍著述讲学达八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并在这里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集注》等理学著作。

  在朱熹的学生中包括了三教九流中人,既有布衣寒士,也有富家子弟,还有很多人抛弃了功名、家业,千里迢迢地来到武夷精舍学习。从做人的原则、治国治家方略到学术思想,朱熹的影响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其中有很多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发挥他的光辉。这一点,姜立煌就表示,单就朱子给自己的子孙留下的家训“勤俭治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当中所折射出的先进性,就对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

  而朱熹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武夷山,越过了朱熹生活的年代,在今天也是依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漂洋过海到了很多西方国家,成为与孔孟之道齐名的重要学说,对此身为许多武夷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学院教授朱平安有着自己看法。

  除了西方国家以外,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南亚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也受到朱子学说的影响,在古朝鲜甚至是以赐朱姓作为最高的荣誉,而朱子的后裔也是遍布世界各地,与福建有着深深亲缘关系的台湾也有很多的朱子后裔,每一年都会有许多朱子后裔回乡祭祖,缅怀先人,传承着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朱子故居管理者的姜立煌,每一年都会接待许多来这里寻根的人。

  姜立煌表示,在与这些台湾的朱子后裔交谈时,也常常会聊到如今两岸越来越密切的各项交往,聊到为何每一年都有这么多台湾的乡亲要回乡祭祖,不管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还是在现在两岸三通、武夷快线成行的大环境下,朱子的后人不管走多远都要回来看看,那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永远不能忘记老祖宗的教诲,也就是如今在紫阳楼上挂着朱子的那幅字“不远赴”。

  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授予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时评价说:武夷山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但是,虽然在当今社会主流思想中,朱子的学说备受推崇,但是在几百年前朱子的很多理念和学说是不被接受的,甚至被误解。比如,朱子学说中最为核心的“存天理,灭人欲”就被许多人所误读。对姜立煌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朱子的“灭人欲”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欲,不能把自己的欲强加于人。

  其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朱熹可以受到后来人的景仰。而能将孔孟之道发扬光大,并且将其进一步升华,与朱熹一生思考不断的学习态度和求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在紫阳楼前有一方荷花池塘,相传朱熹那首著名的《观书有感》就是在池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的一弯活水,为何只有朱熹可以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呢?这是和他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有关。而朱平安教授说起朱子的好学和最后的集大成,更是由衷的敬佩和推崇。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一生著述极为丰富,由他编纂、注释、校勘的作品有近800卷之多,可以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但在世世代代的武夷山人眼中,朱熹是他们的教书先生,他创办的书院使这里书声朗朗;朱熹教导他们生活,在《朱子家训》的熏陶下,这里的人们朴实、安详……几百年过去了他们至今还喝着朱子的七步茶,吃着朱子的“文公菜”,而今天,当游客们在九曲溪乘着竹筏顺流而下的时候,耳边会传来竹筏工人唱着朱熹当年在武夷山创作的优美诗篇《九曲棹歌》:"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最新十篇文章

更多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