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武夷系列九:千载儒释道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独具文化特色,展现了三教同山、三教共荣的和谐景象。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武夷山的灵性,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和人居仙境,共同构造出洗净宗教文化成长的强磁场。武夷山止止庵的虚中道长就表示,这种独特的文化构筑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

  正是由于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让三教可以在武夷山和谐的共处。由于三教的存在,对武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三教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当武夷茶把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武夷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而当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在于茶的中庸之道。

  武夷由于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

  道教,在武夷山三教中,占主导地位,在武夷山已有千年历史。道教称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有桃源道观、止止庵、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

  武夷山上止止庵中的虚中道长还介绍,道即人道,促进人与社会的和静,人与人的和乐;道亦禅悟之道;道又是“天人合一”与人自然和谐之道。而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与“和谐”二字,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谐社会”是不谋而合的。

  如果你来到武夷山,走入这里的道观,缭绕的香火,常常可以看到有远道而来的海内外的求道之人,其中也包括了来自台湾的道友。而两岸的道教界人士也常常在武夷山交流道法,增加修行。在虚中道长看来,现在的大环境是最好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提升。

  除了道教,在武夷山佛教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而说到武夷山的佛教文化,就不得不提天心禅寺了。建于唐代以前的天心寺是武夷山最早的佛教禅院,历史上它几经兴废,命运坎坷。但那古老的禅茶之风却被精心地传承至今。茶禅一味,壶里乾坤,在漫长的岁月里,僧侣们以茶为伴,武夷茶至今被他们赋予了超凡的文化品味。茶和禅之间也着说不完割不断的缘分。而天心禅寺的主持释泽道法师也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而释泽道大师也介绍了两岸在茶禅文化的交流方面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禅,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宗强调入世重视现实人生。主张参禅悟道,以达顿悟,居家也能成佛。而悟从静得,静虑修心,专注一境,心诚意静,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心即是佛”。

  最后再来说说儒教,在武夷山最突出的代表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正如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儒家主张“中庸治国”。所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敬谦让,以和为贵。朱熹的一生,在武夷山中度过了50年的光阴。伴着脉脉的武夷茶香,他在这里讲学、著述、思考,把那些影响中国近千年的理学思想逐渐完善,传播到大江南北…… 而释泽道法师也表示是武夷山成就了朱熹,也是朱熹成就了武夷山。释泽道法师表示,“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武夷山的茶文化中最为精髓的部分。

  “三教”都十分强调“和”“静”。在它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崇高境界。只要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家就能“顿悟”成佛;道家就能得道升仙。而武夷山的灵秀底蕴正好营造“三教同山、三教共荣”的和谐景观。也许这就是武夷山最为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最新十篇文章

更多精彩的文章